top of page
111.png
疫情记录

主流媒体眼中的

女性医护人员

— Female medical staff in the eyes of mainstream media —

引言

 

 

 

 

 

 

 

 

 

位于一线抗“疫”的女性医护人员“巾帼不让须眉”,在患者救治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网络媒体也对参与抗“疫”行动的女性医护人员给予了密切关注,疫情期间,互联网中涌现出大量主流媒体报道的以女性医护人员为主角的新闻。

这些被报道的女性医护人员有的勇敢无畏,有的活泼可爱,有的令人心痛,有的令人钦佩……为更好地了解疫情期间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呈现的女性医护人员形象,我们抽取调查了十家主流媒体,其中包括央视新闻、新闻视点、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财经网、三联生活周刊,收集上述主流媒体于2020年1月15日至3月31日在微博平台发布的以女性医护人员为主要报道对象的新闻。经收集、清洗数据后,本文收集的新闻报道数量共达到788条。

一则题为“剪去秀发,她们正装出征!”的视频引发网友热议。视频中某医院女性护理人员在出征仪式上哭着剃光头,这一幕令人不禁怀疑护理人员剃光头是否其自愿行为?“为出征而剃光头”的行为真的有必要吗?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统计,截至3月8日,派往武汉和湖北的医疗队中,女性医护人员的数量有2.8万人,占到了全部医疗人员数量的2/3。


被派往支援疫情一线的女性医护人员不在少数,而医疗队出发在急,由性别差异出现的男女特殊需求却被刻意掩盖。媒体使用相似的框架大肆宣传和报道医疗队出征仪式,却忽视了男女个体的特殊需求,忽视了同样的煽情手段施加不同性别之上可能会产生相反效果,如女性和男性的生理差异,女性剃光头以及女性生理期的疼痛和卫生巾短缺等问题该如何解决。

| 77天,788条微博下的她们

点击图表下方的图例

可以隐藏或显示单个媒体的发展趋势

由上图可见,自2020年1月15日以来,这十家主流媒体对女性医护人员的报道热度呈现出持续升温且波浪式起伏的变化趋势。2月1日至2月8日期间,十家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有明显上升趋势,原因可能与当时的疫情发展态势有关。

一方面,因为疫情爆发,春节过后各类企业的复工期被延期至2月9日,眼看着复工期将至,而疫情发展愈演愈烈,暂未出现好转现象,人们担心复工之后个人健康安全问题无法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高达两三千例,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和投入使用,全国人民都密切关注着疫情的最新动态,信息需求增大,因而媒体对女性医护人员的报道数量也逐渐增多,其中主流媒体报道的关于女性医护人员的奋斗场景和温馨故事居多,如“医护妈妈视频给孩子报平安”“医护夫妻走廊相遇拥抱鼓励”等,都吸引了大量网民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3月8日妇女节前后,主流媒体关于女性医护人员的报道数量再次增多,而央视新闻明显比其他九家主流媒体各家的报道数量要多出几乎一倍。央视新闻在3月8日前后对女性医护人员的报道数量达到了这段时期以来的最高峰,3月1日到7日有38条,3月8日到3月10日有20条。可见,央视新闻作为中央级别的权威媒体,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较其他媒体更加重视为国家付出贡献的女性医护人员庆祝妇女节。

2.jpg

女战士们

    爆发小宇宙吧!

爆发小宇宙吧

| 她们从未想过退缩

宛若身处于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松懈,每一个生命都需要被她们拯救。

医护人员们穿着笨重难穿的防护服,为了不让皮肤暴露在空气中,增加感染的风险,她们只能用胶布把所有防护服缝隙密封,使得本就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愈加闷热和不便。由于医疗物资短缺,医护人员会尽量避免做出上厕所、喝水等需要脱下防护服的举动,而长时间佩戴口罩和防护目镜,她们的耳朵、鼻梁以及眼睛四周被勒出一道道深红色的伤痕。

除了身体上的压力,高压的工作环境和心理上的恐惧也会让医护人员产生心理上的不适。

在788条主流媒体的新闻中,报道女性医护人员和身边人相互加油鼓励的新闻数量较多,例如新华视点报道了一位赴武汉援助的医疗队成员给队友画了加油打气卡;武汉方舱医院的女医护人员带着患者跳广场舞减压。

​情感分析依据见文末

点击图表下方的图例

可以隐藏或显示单种报道的数量

 

通过Python对788条新闻报道进行情感分析,将其按正向报道、中性报道和负向报道分类,结果显示,十家主流媒体对女性医护人员的正向报道占全部新闻报道的89.5%,中性和负向报道仅占10.5%。疫情期间十家主流媒体对女性医护人员的正向报道占比大大超过了中性报道和负向报道。

此外,澎湃新闻、三联生活周刊和财经网三家主流媒体报道的中性和负向报道占全部中性和负向报道的69.8%。可见,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多数主流媒体倾向于报道女性医护人员积极、正能量的一面,给大众留下一个正面形象,只有部分媒体维持新闻报道的情感平衡。

这些正面报道的角度主要集中在女性医护人员出征前的准备、她们的亲情、爱情以及手和脸上出现的勒痕等令人感动或暖心的场景和故事,从而增进大众对国家号召的抗“疫”行动以及一线战“疫”人员的理解,拉近受众和女性医护人员的距离,让受众从她们的亲身经历的角度去理解女性医护人员身上的负担和责任。

对于非正面报道,除了澎湃新闻报道的14条关于护士感染新冠肺炎牺牲、医护防护用品缺乏、援鄂护士晕倒被抢救等报道外,其他主流媒体对这方面的报道是少之又少。然而,主流媒体大篇幅地侧重女性医护人员的正面报道而缺乏一些非正面的新闻视角,可能造成报道偏颇的现象以及忽视一些隐藏的社会问题。

| 了解她们,不应该只有一个角度

情感分析依据见文末​

点击图表下方的图例

可以隐藏或显示单种报道的变化趋势

从图表可见,十家主流媒体关于女性医护人员正面新闻的报道热度主要集中在2020年2月1日至3月14日。总体来看,主流媒体的正面报道频率在1月15日至2月1日增速飞快,2月1日至3月14日六周内频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之后再缓缓下降;而中性报道和负面报道始终处于低水平的报道频率。

1月18日至2月8日期间,奔赴一线抗“疫”医护人员的数量越来越多,“最美逆行天使”“白衣天使”等正面报道一涌而出,主流媒体关于女性医护人员正面报道的频率不断上升。

3月14日至3月28日两周内,主流媒体对女性医护人员的负面情感报道直线上升,主要原因是媒体对于一些社会反响热烈的内容进行大篇幅的报道,如“广西援鄂护士梁小霞仍在抢救”“广西玉林女护士涉嫌杀害医生”等,尽管以上新闻打破了女性医护人员在人民心中白衣天使一般的形象,但由于网民对该类新闻报道的持续关注以及大众对公共事件拥有知情权等原因,促使主流媒体对这类负面新闻进行不断追踪。

3.png

身兼多个角色

她选择当个“守护者”

她选择当守护者

疫情期间,主流媒体不仅报道了疫情一线的紧张情势,也报道了女性医护人员独有的温情的一面。 战“疫”现场的女性医护人员不仅仅是一个勇敢、冲锋在前的战士,她们还是一位挂念孩子的妈妈、一位深受丈夫担心的妻子以及一位让父母操心的女儿。


护士妈妈向玲玲即将回到医院参加救援工作,临行之前她安慰大哭的儿子道:“有平安的国家才有我们小家”。位居抗“疫”一线的她们就是靠着这样强大的信念感和责任感,毅然地放下温暖的小家,走进了危险的隔离病房。

4.png

(图 北京青年报“为这样的家教点赞”)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令人动容的故事被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如在医院通过眼神和声音认出彼此的医护夫妇;为了不让父母担心而独自援汉的邢丽莎;很久没回家,只能靠视频缓解思念之苦的医生妈妈……可见,多数女性医护人员往往无法同时兼顾家庭和工作,在两者之中,她们往往牺牲家庭而选择工作。也正是整个女性医护人员群体的坚守与付出,才共同构筑起一个鲜明的、坚韧的女性群像。


医护人员是疫情之中的逆行者。作为一名女性,她们更是勇敢地担起救死扶伤、保卫国家和社会安全的职责,勇敢地打破传统的女性形象,摆出坚强的姿态,努力扛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大旗。而且,出征疫情一线的她们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有的人选择偷瞒着家人独自出发;有的人则是留下一则简短的信笺,决然地离开。

 

788条以女性医护人员为主要报道对象的新闻中,有132条新闻提到“妈妈”这一关键词,87条提到了“妻”,72条提到了“女儿”,37条提到了“母亲”,除此之外,788条新闻中还包含“姐姐”“妹妹”“老婆”“婆婆”共八个女性家庭称谓关键词。


以上包含女性家庭称谓关键词的新闻占了全部新闻的46.8%,剩下的53.2%并没有提及她们的家庭角色,只强调了女性的工作身份。可见主流媒体在微博平台报道女性医护人员时也留意到这一群体和家庭的紧密关系,但对她们的家庭角色关注还不够。媒体常常将女性医护人员在工作和家庭间的选择美化为一种奉献精神,用煽情的手段报道她们对家庭的思念,但是对于她们所面临的、因工作和家庭而产生矛盾和冲突,却不常在新闻报道中提及,如父母对她们的担心,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找谁照顾等问题。抗“疫”医务人员在危急时刻也有脆弱的一面,她们也希望得到家人的鼓励和守护,尽管身在一线,心里时刻牵挂着远在家乡的亲人。

真的了解她们吗?

真的懂她们吗

 

| 病毒?何惧之有?

医护人员们坚守着无数的生命安全,她们的精神和内心的温暖又有谁来守护呢?


女性医护人员,除了肩负起这个职业的精神和初心,以自己最大的力量救助每一个有需要的病人。她们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她们是一个家庭的一份子。大多数女性医护人员的感情都比较细腻,对家人、朋友、生命的悲欢离合以及各种压力情绪更为敏感,其中有不少的医护妈妈,尽管疫情时刻她们的孩子需要母亲大量的关爱和守护,但是她们却毅然地请战,服务那些更需要她们的人。


她们在工作中不断地克制住自己的恐惧、担忧等负面情绪,将自己更理性、自信、耐心的一面展现出来,坚强地面对疫情和工作。  


疫情之初,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开展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护理人员心理状态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轻度抑郁和焦虑以上的超过30%。女性医护人员长期处于一个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工作,每一天都面对着生命的流逝。正因为身处其中,她们才更加担忧家人、朋友以及自己的生命安全。我们更应该关注这些战士各方面需求,给予他们不同层次的支持。

| 你们真的懂“我”吗?

疫情期间,主流媒体的力量显得尤其重要。大众会依赖主流媒体发布的新闻消息,获取关于疫情的发展趋势、健康防控知识、疫情一线最新状态等信息,从而分辨网络上散播的真假信息。

点击图表的内容

可以详细观察每一部分

以上是十家主流媒体关于女性医护人员报道的词频分析,由此可见,主流媒体更关注“武汉”和“医院”这两个词汇,至少有8家主流媒体词频排名前三的词汇中出现这两个词汇。这也说明主流媒体关于女性医护人员的报道集中在武汉这个疫情爆发最为严重的城市,以及身处武汉疫情一线的女性医护人员这个群体。


主流媒体在报道女性医护人员时,使用“护士”这一个词汇的频率较高。十家主流媒体使用频率排名前十的词汇中,共有八家媒体词频排名前五的词汇中出现“护士”一词。


而对于女性称谓的词汇,如“妈妈”“女性”“她”等,每家主流媒体的使用频率不同。在人民日报、南方日报、南方周末以及三联生活周刊四家媒体中,“妈妈”“女性”“她”等词汇的使用频率位居前十,剩下的六家媒体位居前十的词汇中却没有提到以上的字眼。此外,“病毒”“医护人员”“医疗队”等是十家主流媒体多数使用的词汇之一,它们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女性医护人员的抗“疫”行为以及放大女性的光辉形象的新闻事件中,如“护士妈妈放弃家庭支持一线疫情”“护士姑娘放弃婚礼参与一线救援”等。


值得注意的是,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中主动打破传统女性医护人员“尽职尽责”的单薄形象,开始留意她们的情感诉求,如作为粉丝的追星诉求。参与到这一次新冠肺炎抗“疫”行动的医护人员不乏90后、00后等年轻血液,对他们来说,追星是缓解高压情绪最好的渠道,而部分主流媒体报道时关注到这一点,尝试帮他们连线喜欢的偶像,如南方日报报道的新闻“一名女性医护人员收到偶像鼓励,王力宏在其生日期间为其送上祝福”。


然而,主流媒体的关注点主要围绕受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网民较少关注的话题,如女性医护人员的生理诉求,报道这个话题的主流媒体极为少数。词频分析结果显示,关于“女性生理”“生理必需品”等相关词汇在十家媒体的词频分析中未曾看见。

6.jpg

放心

我们等你凯旋归乡!

等你凯旋而归

3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关爱疫情防控一线人员举行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在会上介绍,从除夕夜第一批医疗队到达湖北武汉到3月8日止,全国已经有346支医疗队、4.26万名医护人员抵达武汉和湖北,其中重症专业达到1.9万,女性医务人员达2.8万,女性医务人员的数量占到了整个医务人员医疗队的三分之二。 

从收集到的788条以女性医护人员为主体的主流媒体报道的新闻来看,今年1月15日至3月31日期间,涉及到“医疗队”这一关键词的新闻共有234条,接近总体数量的三成。其中北京青年报、新华视点、央视新闻三家媒体报道的新闻数量居前三位。纵观234条主流媒体的报道,从医疗队组建、出发前往湖北和武汉,再到各队医疗人员返乡、凯旋而归,这一过程皆受到主流媒体的密切关注。

女性医疗队员们和普通人一样,她们也有家人、伴侣和孩子。临行之前,她们和家人的离别和再见,既让人感动,也让人心疼和流泪。在主流媒体的记录下,这一幕幕珍贵的画面,被传播到网上,网民可以隔着镜头细细感受医疗队员们的牺牲和付出。


1月28日,来自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护士赵英明驰援武汉前夕,其先生蒋皓峻隔空喊话:“赵英明,听到没有,平安回来,平安回来一年的家务我包做了!”这一句被网友称之为“最美情话”的喊话被上传至网络后,深受媒体和众多网友的关注。有的网友们更是担任起监督的角色,看看这位护士的丈夫是不是真的做好一年的家务。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在媒体报道后广为传播,让网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在疫情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如 “最美青春”,一名“95后”女护士主动报名支援武汉;“红肿的手”,上海援鄂护士吴玲玲每天洗上百次手导致双手红肿;“手绘加油卡片”,浙江建德第三批赴武汉援助医疗队的冯赟,为队友手绘加油卡片等等。


爱情、亲情、友情,以及她们对工作和人民职责和担当,这些女性医护人员工作期间的闪光时刻一一被媒体记录下来,镜头里所呈现的汗水、泪水和微笑共同编织出女性医务工作者的生活动态,在紧张严峻的氛围中,为大众送去一丝温暖和安慰。

7.jpg

那些美丽、

温柔、可爱的她们

可爱的她们

 

| 共同战“疫”,这是她们的职责

拖动图表下方进度条

可以切换图表的视图

综合788条主流媒体关于女性医护人员新闻的词频分析结果可见,788条新闻报道中词频最多的前五个词汇分别为“武汉”“护士”“医院”“一线”和“疫情”,“援鄂”排在第22位,可见主流媒体报道的女性医护人员中以武汉一线医护人员为主,援鄂医疗队也是主流媒体比较关注的群体之一。


其次,女性医护人员的新闻报道中,“护士”一词出现的次数是“医生”的3.45倍,可见主流媒体报道关注的女性医护人员多为护士,对女医生的关注不如女护士多,这也和护士、医生两个职业的性别比例有关。

2020年1月初,许多医护人员和往年的节假日安排一样,早早就定好自己的假期计划。他们有的准备和家人一起出游,有的准备回家团聚,有的则秘密制定好求婚计划,就等着和心爱的那个她领证成家。


然而疫情爆发突然,打破了所有人的计划。医护人员们纷纷停止休假复工上岗,一同报名参与抗“疫”行动。她们有的成了“逃跑新娘”,如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医科2019年新入职的医生黄英和她的丈夫毅然取消原本定在正月初五的婚礼,留守武汉,支援防疫;有的坚守一线,舍小家为大家,如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隔离病区医生涂盛锦与护士妻子曹珊宁愿睡在车上,也要坚守一线抗“疫”。这些闪光时刻,主流媒体纷纷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来。

| 护士小姐姐,你结婚了吗?

包含“护士”“医生”关键词的新闻词频分析

点击图表的节点

​可以展开或缩回分支

从788条新闻报道的内容可见,主流媒体在报道女性医护人员时常常从温情和亲情切入,使用大量家庭称谓称呼报道人物,如“妈妈”“女儿”“母亲”“妻子”等。


所有女性医护人员中主流媒体常常报道的是女医生和女护士,我们对涉及“护士”一词以及涉及“医生”一词的新闻报道分别进行词频分析,结果发现涉及“医生”一词的新闻中“妈妈”出现的频率接近前者的两倍,可见主流媒体在报道女医生时使用“妈妈”一词更为频繁。


其次,包含“护士”或“医生”的新闻中,“丈夫”“家人”关键词皆比“爱人”“男友”“男朋友”等关键词的频率高,可见已婚家庭的女性医护人员被报道的机率更高,而未婚女性医护人员的婚恋情况也是主流媒体关心的话题。


疫情期间奋战于一线的女性医护人员都是大众心中的英雄,论及形容女性医护人员形象的词汇,主流媒体使用“英雄”“感动”“最美”“白衣天使”等词汇最为频繁,“长发”“年轻”“温暖”“可爱”也是主流媒体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此外,主流媒体在报道“护士”时使用“可爱”较为频繁,而报道“医生”时使用“年轻”一词比报道“护士”时高。

主流媒体关于女性医护人员新闻词云图

all.png

从各家媒体的词云图来看,十家媒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词频为“武汉”“医院”和“护士”,而与女性相关或者表现女性特征的词汇,如“女性”“她们”,只在南方日报、南方周末中出现较为明显。


其次,十家媒体中共有六家媒体的词云图出现较大字号的“妈妈”,有七家媒体的词云图“护士”出现次数多于“医生”,可见主流媒体在报道女性医护人员时,报道女护士多于女医生,常常使用“妈妈”一词修饰女性医护人员。


由于我们获取的十家主流媒体在疫情期间报道的以女性医护人员为主体的新闻数量不一,因此词云图分析中出现意料之外的词汇。如南方日报的词云图中“王力宏”一词出现次数位于第三,原因是我们筛选后的南方日报关于女性医护人员的新闻仅有7条,其中出现“王力宏”的一条新闻中“王力宏”一词出现6次,因而出现以上情况。

8.png

(图 南方日报“王力宏为援鄂护士送生日祝福”)

9.png

后记

后记

人们对2003年的非典疫情印象深刻,在经历新冠肺炎疫情时有的人会不自主地想起以前的经历,因而产生恐慌和焦虑。为安抚大众情绪,增强人们对共同抗“疫”的自信心,主流媒体主动将2003年的非典疫情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放在一起对比,从“接班人”的角度,报道参与一线救治的女性医护人员,如央视新闻报道的新闻“曾经母亲送我,如今我送女儿出征”以及“妈妈抗击非典,女儿迎战新冠”。

10.png

(图 央视新闻“妈妈抗击非典女儿迎战新冠”)

疫情期间主流媒体对女性医护人员的大量报道使得大众留意到这一些默默付出的白衣天使们,留意到她们牺牲了家庭和假期毅然回到岗位参与抗击疫情行动,留意到她们也有自己的可爱之处,会追星、会开心的学起小鸡跑,也留意到她们身上扛起的职责不比任何人轻。


尽管主流媒体对女性医护人员的大量报道透露出和网民印象中不一样的女性形象,但主流媒体报道的只是她们的其中一面,还有更多的“侧面”需要大家挖掘,如女性的生理需求、爱美的天性以及工作与家庭的矛盾。


观察整个网络社会,或许不仅仅只有女性医护人员,女警务人员、女司机、女大学生、女白领甚至社会中的所有女性,网络对她们的形象认知多少存在一些偏见,她们在个人生活、家庭、工作乃至其他方面的多元需求鲜少被他人关注。


而随着女性主义和性别平等意识的传播,越来越多女性得到话语权为自己发声,女性群像才渐渐洗去过去遗留下来的偏见和刻板。在未来,无论是现实社会还是网络社会,无论是媒体还是大众,认识女性群体的形象不能仅仅停留在已有的视角,或者单个职业和身份,而是要以综合的眼光去看待她们的全部。

情感分析依据

主流媒体对女性医护人员的正向、负向、中性报道由Python第三方库snownlp得出情感分值,本文将分值在0.8-1.0之间视为正向报道;0.3-0.8之间视为中性报道;0.0-0.3之间视为负向报道。

策划&文字: 彭淑茵 严丽敏 黄雅怡

数据获取&图表 袁剑英
指导老师: 暨南大学 黄雅兰

联系方式: 1443259542@qq.com

图片: 来源于网络

数据来源
微博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文件
《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务人员心理健康问卷调查》

 

bottom of page